您好!欢迎来到壹杯茶新生活门户网
通行证 注册 |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

壹杯茶新生活门户网

教师节,看古人如何尊师重道

2019-09-10 00:15:45| 发布者:壹杯茶门户| 查看:2104| 评论:0| 收藏

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曾经提出"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"的说法。相比于地球漫长的发展史,人类的崛起显得十分迅速和突然。归根究底,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一大标准就是,人类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,并将自己的观点用语言、文字表达出来。正因为先辈的智慧结晶通过各种手段流传到后世,人类的发展才不断加速,这一过程便是"学习"。

后来者通过学习,能够轻松掌握前人花费许多精力才得出的成果,这就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,而担任帮助后来者学习这一重任的,便是老师。

从古至今,老师都是社会中很受尊敬的群体,他们往往象征着智慧、宽容和循循善诱。在历史上,还产生了许多尊敬老师的事迹和典故。

那么,古人是怎么尊师重道的呢?

提到古人对于老师这一概念的看法,著名散文家韩愈的作品《师说》是一个很好的材料,在文章第一段,韩愈便写道:"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"这句话是说,不论老师的身份是高贵还是贫贱,不论他是年轻还是年长,只要他掌握着道理,便需要跟从他虚心学习,而不去在意地位和资历。

对于老师的尊敬,还体现在为古人所推崇的一些事例中,如著名的"程门立雪"的故事。杨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哲学家,他从小聪慧过人、热爱学习,年长一些考中进士后便跟从著名的理学大家程颢学习理学,杨时学成离开多年后,听说程颢去世,便"设位哭寝门,而以书赴告同学者。"

此后,杨时又跟从程颢的弟弟程颐学习,一次,他到程颐的住处问问题,却发现老师正在休息,于是他不忍打扰老师,便在门外等候。渐渐的,屋外下起了大雪,而杨时却始终守候在屋外,等到程颐醒过来时,"门外雪深一尺矣。"也正是因为对老师和知识的尊重,杨时最终学有所成,成为了一代大家。

此外,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"开国文臣之首"的一代大家宋濂也有着自己尊师重道的故事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8),宋濂的同乡晚辈专程前去拜访他,于是他便写下了著名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,用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勉励晚辈。这其中,就有着他和老师相处的难忘经历。

文中写道:"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"为了更好地学习道理,宋濂跋涉百里,到乡里最负盛名的老师那里恭敬询问。

尽管老师因为德高望重而态度严厉,但宋濂始终保持恭敬的姿态,在寻求回答时俯下身子,将耳朵贴近来请求老师的教诲。如果老师生气,宋濂更是不敢懈怠,他神色、体态都更加恭敬,且保持安静和谨慎,等到老师心情稍微好些,才接着询问之前的问题。正是因为宋濂的虚心求学,他最终才成为了一个博学多闻的优秀人才。

不但是有学问的人尊重老师,古代许多帝王、皇子也都有过尊重老师的经历。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作接班人的李承乾在青少年时代十分优秀,为了将他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,李世民挑选了名臣李纲当他的老师,据《贞观政要》记载:"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,不堪践履。太宗赐步舆,令三卫举入东宫,诏皇太子引上殿,亲拜之,大见崇重。"

李承乾不但亲自将行动不便的老师引到殿里,还恭敬行礼,对其十分尊重。此外,李纲每当讲到投入时,常常激昂慷慨,而 "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。"后来李纲病逝,李承乾又亲自为他立碑,表达对先师的追思和感激。

李承乾只是太子,而汉明帝刘庄则是以皇帝的身份来敬重老师,他本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,但建武十七年(41),刘秀将郭皇后废黜,改立阴丽华为皇后。这一举动导致郭皇后所生的原太子刘疆让位,阴丽华所生的刘庄则成为了新任太子。在登基为帝前,桓荣曾经当过刘庄的老师,为他授业解惑,于是"显宗即位,尊以师礼,甚见亲重",桓荣去世后,刘庄更是"亲自变服,临丧送葬",实在尊敬备至。

(来源:搜狐历史  作者:煮酒君)

上一页:没有了 下一页:没有了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全部评论(0)